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社会治安事故是指在公司管辖区域内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抢劫、暴力伤害、人员密集踩踏、抢劫等突发社会治安事件。
1.2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潜在事故类型 |
易发场所 |
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分析 |
抢劫、暴力伤害 |
单位公共场所 |
事发场所范围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人员密集踩踏 |
单位公共场所 |
事发场所范围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抢劫 |
单位公共场所、营业场所 |
事发车辆、场所范围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2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见《综合应急预案》
3 处置程序
3.1 信息报告
3.1.1信息报告程序
事故发生后,事发现场责任人要立即向应急办报告。
公司应急办在接收事故信息报告后,经迅速核实,由应急办据情报告公司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在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指令下,通知相关部门。
3.1.2 报告内容和要求
(1)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以下要素: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2)事发部门、现场应急指挥部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的新进展、可能衍生的新情况。事件处置结束后,要将最终报告以书面形式报应急办公室。
(3)事故的信息报送及发布由公司应急办负责,向公司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送的相关报告须经公司应急办审核。
3.1.3报告方式和责任
3.1.3.1报告方式
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对讲机、电话、手机传递等;
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0633-8225900、15563326626、18906331097
3.1.3.2责任
(1)事发单位是报告事故的责任主体,负责报告本部门范围内的事故及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事故的预测预警;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向公司应急办报告,同时告知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并将情况及时通报可能受事件影响区域的相关单位。
(2)应急办(值班室)负责事故信息的上传下达,接收事故报告后,经迅速核实,据情报告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及时传达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关于突发事件的决策和指令。
(3)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根据事故报告决定是否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开展工作。
3.1.4外部求援方式
应急指挥部决定是否请求外援。应急指挥部通过电话发出请求,内容应包括:事故的时间、具体地点、事故性质、已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处置情况、已经采取的措施等。要派人在主要路口等候救援人员的到来并为其指明事故现场位置。
3.2应急响应程序
3.2.1 响应分级 见《综合应急预案》。
3.2.2应急响应行动 见《综合应急预案》。
4、处置措施
4.1处置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的原则。在保障施救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果断抢救受困人员的生命,迅速控制事故现场,防止灾害扩大。
(2)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原则。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故的各项准备工作。
(3)坚持统一领导、科学决策的原则。由现场指挥部根据预案要求和现场情况变化领导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具体处置,重大决策由总指挥部决定。
(4)坚持信息畅通、协同应对的原则。指挥部与救援队伍应保证实时互通信息,提高救援效率,在事故单位开展自救的同时,外部救援力量根据事故单位的需求和指挥部的要求参与救援。
(5)坚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原则。在处置中应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控制事故范围,减少对人员、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
4.2处置要求
4.2.1抢劫
(1)遭遇抢劫,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拨打110报警并上报单位,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事故危害。
(2)保护现场,收集证据。设置警戒标识,劫匪遗留凶器、作案工具等不用手触模,不让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等候公安机关处理。
(3)发生人员受伤事故,及时拨打120救助。
(4)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
4.2.2意外事故(打架、失窃、纵火、人员踩踏等事故)
(1)如遇社会人员间打架,先行劝阻,据情况选择拨打110报警,并及时上报单位。
(2)如遇公共场所内人员反映物品丢失,报警后上报单位,等候公安部门处理。
(3)如遇人为纵火引发火灾,应立即疏散人群,拨打110、119、120报警并及时上报单位;据情况发动群众组织抢救伤员;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等候支援。
4.2.3抢劫
(1)遭遇抢劫,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拨打110报警并上报单位,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事故危害。
(2)保护现场,收集证据。设置警戒标识,劫匪遗留凶器、作案工具等不用手触模,不让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等候公安机关处理。
(3)发生人员受伤事故,及时拨打120救助。
(4)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
4.3应急物资
见《综合应急预案》。